(资料图片)
“看,鸟蛋就在那里。”顺着程立手指的方向,我第一次看到了水雉的蛋。3颗咖啡色的鸟蛋静静地躺在水塘中央一个由树枝搭建的鸟窝上。(8月27日《湛江日报》)
8月27日湛江日报推出一个图片版,记录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幼鸟出生记。跟着摄影师的镜头,观察在湛江出生的小水雉跟着水雉爸爸玩耍、觅食的有趣生活,令人心情舒畅。笔者也不禁想到,水雉一家子在湛江过上如此舒心生活,皆因我们共同营造了一个珍惜生态环境、重视爱鸟护鸟的“家”。
据媒体报道,作为人类的亲密朋友,鸟类不仅维持着生态平衡,还助力于农业生产,更提供精神层面的慰藉。鸟,是人类最亲密的野生动物之一。灵动的鸟儿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亮丽的光彩,还带给了人类很多启发。并且,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对所食猎物有密度制约作用。此外,鸟类担负着种子及营养物的输送,参与系统内能量流动和无机物质循环,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鸟之间的距离,其实也是人与文明之间的距离。湛江地势独特、森林覆盖率高、拥有大片红树林,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和“补给驿站”。过去,一些人不顾法律条例规定,利用各种各样的器具非法捕鸟。在提高捕猎数量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鸟类的杀伤力度,张网捕鸟更是对鸟类造成“一锅端”的致命打击。可喜的是,近年来捕鸟现象几近绝迹,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打击违法犯罪、拆除捕鸟网具等办法,爱鸟护鸟渐渐成了湛江人的共识。同时,近年来湛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措施,不断改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丰富生物多样性。2021年年底,湛江更是提出要打造“红树林之城”特色品牌,让“湛江红树林”成为广东生态建设的新名片。近两年,“红树林之城”筑牢了“生态巢”,引得众多候鸟如约而至、年年来访。这些“老朋友”,用年年来“打卡”,为湛江的生态建设、湿地保护投下了“点赞票”。观鸟成风景、爱鸟讲文明、护鸟如习惯——今天的湛江,俨然成了“鸟的天堂”。
在过去湛江日报关于小鸟的相关报道中,有两个画面至今令笔者印象深刻——
其一,是湛江日报刊登的一幅新闻照片。照片中,几根电线上,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鸟。一些小鸟飞来眼见“一位难求”,只好在四周盘旋,不愿离去。远看之下,这一只只站在电线上小鸟就似五线谱上的一个个音符。所不同的是,这些“候鸟音符”奏响的,是一曲“生态乐章”。
其二,是“花园钢厂”推出特别的“飞鸟集”。报道中介绍,钢厂员工用镜头为丝光椋鸟、栗喉蜂虎、北红尾鸲等20多种在钢厂及附近安家的鸟类,留下了3000多张“钢厂生活照”,写下绿色发展的“飞鸟集”故事。
如今,湛江日报再推《水雉幼鸟出生记》,又为绿美湛江爱鸟护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有关部门、媒体能把这些好素材整理成一个个动人的好故事,以此引导更多人树立爱鸟护鸟意识,让生态文明入脑、润心、见行,共绘天蓝地绿水清、鱼儿畅游、鸟儿欢歌的“红树林之城”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