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偏远,临桂区黄沙瑶族乡是名副其实的“山沟沟”。该乡平均海拔700多米,常住人口不过千余人,夏季平均气温仅22℃,202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授予“广西避暑旅游小镇”称号。
【资料图】
随着乡村振兴旅游业的兴起,黄沙瑶乡的生态优势得到不断放大。2016年,黄沙只有5家餐馆、民宿,如今发展到13家餐馆、民宿,游客接待量也从原先的“零星接待”到如今每年10万人次。
地方的发展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本身也是一种考验。在旅游的刺激下,黄沙的产业布局尤其是小产业布局也迎来了变化。如今,黄沙以生态为笔,全方位催生民宿、瓜果和康养经济。
1
清凉向往催生民宿经济
到了8月,烈日灼人。对清凉的向往,也许贯穿了大多数人对夏天的美好想象。
黄沙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素有“天然氧吧”美誉,境内有九滩瀑布群、秘境大峡谷、花坪云溪谷、宇海风光等景点。但对本地人来说,游客似乎更为“新鲜”。
正因为良好的环境,政府也想以此促进经济。花瑶民宿老板陈积伟说:“2016年,乡里面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回来搞民宿。考虑了很久,我才决定回来。”说干就干,陈积伟投入15万元装修自己的房子,做出了6个房间,同时动员其他村民打造了一些客房。“一开始没人知道,后面也是乡里帮我宣传,渐渐地客人就多起来了。”
游客在景区合影。(黄沙瑶族乡供图)
“我们现在已经退休了,每年都要从桂林到黄沙住一段时间,短则几个星期,长的话可以住一两个月。”和记者同住花瑶民宿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在黄沙长住有一种“小时候”的感觉。“天热了,在城市里开空调和在山里面吹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从陈积伟开始,黄沙陆续发展起民宿业,饭馆和旅社也多了起来。“现在黄沙有7家民宿,旅社、饭馆也有6家,目前已经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了。”黄沙瑶族乡党委委员、副乡长苏庆胜说,游客多了,消费也提高了。2016年,来黄沙住宿、购买百香果等土特产消费不超过20万元,如今游客来到黄沙进行餐饮、住宿、参观景区等消费达到200万元以上。
除了普通民宿和旅社外,黄沙还推出了一种家庭式民宿。“由乡党委政府牵头引资建设一批极具瑶乡特色的精品民宿,进一步培育建成瑶乡特色旅游村寨示范带,打造黄沙精品民宿品牌。”苏庆胜说,“住这种民宿不会有酒店的感觉,村民闲置的老房子,动员他们把房子租出去,也不会来打扰你,就像是你另外一个家,可以自己做饭、泡茶。”
村民把闲置房屋出租,打造起“家庭式”民宿。记者刘健 摄
在“一间木屋”民宿,记者看到顾客通过微信联系民宿老板,然后输入老板发送的电子锁密码就可以入住。推门进去,整栋民宿有三四个房间,独立的空间私密性很好,堂屋、厨房一应俱全。“你可以体验村民的生活,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尽情‘放空’。”黄沙乡长唐燕玲说,“进入夏季,黄沙的游客不算特别多,但大多都能停留较长时间。2022年以来,黄沙吸引新加入民宿行业的村民共有8户,其余有意向的村民有20多户,民宿行业人均年新增收入达2万元。”
“听着夜虫声声,伴着星星入眠,这里围着火炉吃火锅土鸡也不热,夜里不吹空调还要盖被子,有趣得很。”游客老李说,自己刚把照片发到朋友圈里,就有很多朋友来问位置在哪里。
生态优势成就“瓜果经济”
早晨,一缕阳光爬上木窗台,村民房前屋后、坡地及梯田上的一片片百香果园,飘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果香。
“我已经连续33年和老伴到黄沙避暑了,见证了黄沙的变化。现在我们每天出来散步就顺手买一把小菜,市场上也能买到最新鲜的蔬菜。”今年83岁的钟阿姨告诉记者,如今她还坚持自己做饭,就是为了能吃上最新鲜的农家味。“一开始村里人看到我们散步就送菜给我们,但时间长了,我们也不好意思,就花一两块钱买他们的菜。现在买菜的人多了,也形成了一个小市场。”
一把青菜,四五根黄瓜,市场虽小,但却散发着活力。“我们是这样想的,每年来黄沙长住避暑的人有上百人,来自桂林、湖南甚至广州等大城市,他们是一个潜在且稳定的消费群体,我们可以有针对性为避暑人群打造起一个市场,黄沙的青菜、瓜果、蜂蜜等过去体现不了经济价值的‘土货’能让老百姓实现创收。”黄沙瑶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燕玲说,有了消费需求,就可以引导村民在小产业布局上进行转变。“比如我们的蜂蜜不够卖,那我们就可以引导部分有养蜂技术的村民适当养殖一些蜜蜂,就放在房前屋后,也不耽误他们干其他活。”
小市场的变化折射出黄沙发展生态产业的决心。近年来,黄沙引导当地农户大力发展百香果产业。由于地处高山,昼夜温差大,黄沙种植出来的高山百香果个大味甜。据悉,该乡百香果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300亩,实现产值1380万元。“我们黄沙的产业发展,可以说是和旅游经济一道打开的。尤其是游客良好的口碑,成了规模发展的根基。”苏庆胜说。
“良好环境中种植的百香果,品质特别好,市场收购价会比周边乡镇每斤多1.5元,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购买。”致富带头人陈少文说。
除了百香果以外,黄沙各项产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依托黄沙‘避暑小镇’的金字招牌和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资源,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农产品展销会、瑶乡特产进超市等活动,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展销推广,效果非常好。”唐燕玲说,如今,黄沙的“瓜果经济”就像每年的丰收季一样,来得轰轰烈烈。
3
森林生态康养打造“避暑品牌”
经过多年的深耕,黄沙游客接待量从原先的“零星接待”到如今每年的10万人次。显然,目前黄沙的接待能力已经不足以满足游客需求。
“很多人委屈,来了黄沙找不到地方住,又不甘心‘掉头’回去。”在采访过程中,苏庆胜遇到四五个寻找住处的游客,经过多方打听,才为他们找到了住处。“民宿早就已经满了,现在要么就是自己住帐篷,要么就是远一点的旅社还有部分床位,要看运气。”
如何将黄沙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在黄沙瑶族乡党委书记唐梓刚看来,显然不是盖几座房子提升接待能力的问题。“我们这里风光比较原始,要真正成为上档次的避暑胜地,还需要里里外外整体包装。”唐梓刚说,黄沙瑶族乡党委、政府提出了森林生态康养的概念,意在打造黄沙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内容”,区别于其他乡村文旅,再去做精准招商,完成业态布局,形成品牌效应,让游客到黄沙后愿意更长时间地停留下来,从而带动后续产业的发展,以小投入形成核心区示范效应,以巢引凤。
“拿河堤举例子。现在我们的河堤缺少绿化,后续我们可能对河滩进行梳理,河堤两岸做绿化提升。同时,还将在河堤右岸修建一条亲水观景栈道,栈道可以通过台阶下至河滩游玩。”苏庆胜告诉记者,到那时,还有产业示范点、公园、观景平台、青年客栈、客运站,黄沙的形象将会发生历史性变化。同时,在景区整合上,将黄沙秘境大峡谷景区、花坪云溪谷景区等绿色景点进行串联,并将沿途农家乐、露营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整合,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到时候你来了,就不仅仅是体验凉爽的夏天,还能体验我们的民俗,体验少数民族的文化。我认为这个意义很大,对我们来说,格调的升华才是有力的成果。”
根据规划,黄沙将从文化和体验两条主线出发,以文化提炼品牌、以体验融合创新,通过线下带动线上、前端体验消费促进后端供应链发展的路径,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增强发展活力,延长旅游产业链,进一步打造黄沙“避暑旅游”品牌。
自然风光和产业发展融合的黄沙瑶族乡。 记者唐国槟 摄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记者刘健 实习生覃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