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泳 通讯员 佛宣
“每个中国人心目中都有一座家山,我写的是所有中国人的家山。”8月19日晚,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作家王跃文携新作《家山》做客首届佛山悦读节,在主会场岭南金融博物馆与百余位佛山读者见面,围绕长篇小说创作方法这一话题,同作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展开精彩对谈。
《家山》:一部中国乡村社会的生活史、民俗史、繁衍史
(资料图片)
据了解,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家山》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工笔细描历史巨变中大湘西沙湾村春种秋收的日常生活,关注大时代风起云涌中普通人的命运逻辑,涉及家族血亲、婚丧嫁娶的文化与习俗,私塾新学、农田水利的开办与兴建等方方面面,延展出一部社会生活史,乡村民俗史,更是时代变迁史,小说深入探究中国传统社会运转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的重要收获。
活动现场,王跃文从故事、人物、文化、语言等四个角度介绍了《家山》的主要风格。“《家山》是我的第八部长篇小说,和以往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的创作,唤醒了我全部的故乡记忆,包括乡村历史记忆、血缘亲情记忆、人文自然记忆和文化审美记忆。”
据悉,《家山》的小说故事和人物有大量原型。王跃文在湖南的漫水村出生、成长,一直到十九岁才离开。漫水村旧时有户人家败落,三个儿子成了孤儿,老大老二出门自谋生路,老三年纪太小,就被一位乡绅收养了。《家山》里写佑德公收养有喜,便是从这个真实故事来的。
“佑德公的儿子陈绍夫的原型,是我村上的黄埔军校毕业生王禹夫。小说里的地下党员陈齐峰的原型则是我族上的伯父王楚伟......”王跃文表示,《家山》四十余万字,涉及到乡村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种人物都和自己的乡土记忆密不可分。
而在民俗文化层面,王跃文也通过《家山》中对中国社会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特别是对其在乡间的遗存、保留、发展等做了比较精准的描述。他表示,“乡村的风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人们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等等,都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背景,这些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呈现。”
在语言上,王跃文也用力颇深。他分享道,《家山》在叙事过程中特别注重语言的自然流淌。“知识分子在一起说读书人的话,读书写信就用书面的语言,跟随表达的需要自然转换。”
同时,《家山》中还运用了许多精彩的湖南方言表达。王跃文认为,“如果不让故事中的人物以家乡话来表达,便不能真实反映出乡亲们的内心情感,也不能表现出湖湘地区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这是王跃文在作品表达上的再一次成功尝试。
王跃文、张柠面向佛山读者畅论长篇小说创作
张柠在现场分享了读完《家山》的心得体会,“我特别喜欢书名‘家山’,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本身就含有深意。”张柠认为,中国人的情感和思维始终有一个原点,无论行至何处,都会往这个原点回望。“为什么我们会说‘家山’,而不是‘家水’呢?因为水是变化的。传统的乡土文明安土重迁、害怕变化,‘家山’两个字自带一种永恒感。”张柠说道。
以“家山”为题,王跃文真实细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二十年间中国乡村社会的时代嬗变。“我喜欢用白描的手法讲述烟火日常,不爱构造离奇曲折的故事。作家编故事是很容易的事,而写好水波不惊的烟火日常是很难的。传奇是偶发的和极端的,文学作品的传奇性未必能揭露生活真相。日常是经常的和平常的,文学作品的日常描写才能让我看清生活的真实模样。”王跃文说道。
谈及长篇小说的叙写方法,张柠说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尽量小的篇幅容纳尽量多的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文学是否需要呼应这一趋势?这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他认为,长篇小说创作者应该把握好“概述”与“描述”的比例,主次有别,详略得当,在保留文学性的基础上适应信息接收节奏的变化。
活动的最后,作为本届佛山悦读节名家活动的主讲嘉宾,王跃文还向现场的佛山读者们分享了自己的“佛山印象”。王跃文说:“来佛山已经不下三次了,每次来都很开心。这里的人很聪敏,不但经济发达,读书人也很多,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冯小静校对 | 潘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