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以高质量“林长制”促“林长治”取得实效,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县森林覆盖率77%,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将江口县列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激励县。
(资料图)
林长制推进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工作。 胡攀学 摄
高位推动,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压实三级责任,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258名,实行县级林长包乡镇和重点生态区域、乡镇林长包村、村级林长包组“三级责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落实治林兴林责任,常态化开展巡林巡查、护林宣传、森林资源保护各项工作。狠抓林长履职,2022年以来,召开县级总林长会议和林长制联席会议各2次,发布县级总林长令2次,各级林长协调解决巡林问题24个;同时在全县范围内设立林长制公示牌114块,广泛接受社会群众监督。强化督导考核,印发《江口县落实林长制责任指标监测实施方案(试行)》,按照月抽查、季督查、半年考评的方式严格开展林长制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相关单位绩效考核、评优选先、职级晋升、提拔使用挂钩。
梵净山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监控,对24个森林防火点,进行全天候不间断检测。
夯实基础,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强化基层建设,全县10个乡镇林业站为乡级直属事业管理机构,全部独立办公,实现无人机、执法记录仪等智慧化设备全覆盖;有标准化站房6个,配备事业编制人员5-8名;聘用护林员1817人,配备专业救援人员25人;在梵净山建成全省唯一森林消防救援站,专门负责森林防灭火、山区救助、索道救援工作。强化保护措施,围绕“梵净山红·生态先锋”党建品牌,推深做实梵净山区域党建联盟,健全“民心党建+林长制”工作体系,实行“党支部分片+党员包山头”模式,1000余名党员带头参加巡山护林活动,带动3万余名群众主动参与梵净山保护管理;建成生态廊道1.2公里,积极拓展黔金丝猴生存空间;深入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国储林项目建设,建成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阻隔带2.3万亩、生物防火阻隔带22公里;统筹林长制激励县奖励资金,投入资金500万元,依托先进科技设备建设林长制智能化系统平台;探索开展人工商品林赎买试点,投入资金1407万元赎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集体林2771亩,受益林农137户547人。强化监督执法,建成全省首个“双碳”司法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刑事执法+刑事司法+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四位一体办案模式;创新资源损害补偿制度,对被破坏难以修复的森林,采取由责任主体认购碳减排量方式代替生态修复义务;2022年以来,与周边区县共同编制刑事案件认购碳减排量方案26个,责任主体认购碳汇74.62万元。开展“森林督查”暨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2022年,全县森林资源案件线索核实率、行政案件查结率、刑事案件移送率均为100%,“森林督查”案件比2021年下降84.35%。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德旺乡管理总站。
立足优势,构建产业发展体系。林上做碳汇,编制《江口县林业碳汇试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完成首单碳汇交易100万元。林中做改培,推进42.52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项目全面建成后,可解决1600余人稳定就业,实现务工收入2800万元以上,1.4万群众通过林地入股、劳务工资增收1.16亿元以上。林下种药材,明确“生态茶、冷水鱼、中药材”为全县的三大主导产业,规划林药、林苗、林旅、林蜂等林下经济面积24万亩;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林药1.32万亩、产值2.1亿元,发展林蜂2.6万亩、产值9000万元;每年带动周边群众近4000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来源 贵州省林业局公告
编辑 唐怒娇
二审 方春英 游正兰
三审 黄锐